headerphoto

2011年全香港中學生『生死教育』徵文比賽 作品一覽

» 觀看其他級別作品
» 觀看中五其他作品

登記編號: 50003

參賽者編號: 6

級別: 中五

參賽者: 陳得駿

就讀學校: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死,離別之痛?愛是......不止息?
死亡,生命活動的終結。每個人在一生中也會經歷一次死亡,而且這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結局。無論那個人生前怎樣高貴,受萬人敬仰,尊重,無論那個人生前是多麼偉大,顯赫也好,也同樣不能逃避死亡。死亡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它又是非常陰森神祕的,沒有人可以完全清楚了解到死亡的感覺是如何的,因此死亡帶給一種恐怖的感覺。
許多人都避諱談及死亡,而每當討論到死亡的時間都會顯得不知所措,但其實令到人們感到害怕的原因是對死亡不了解。大家都會對死亡摧毀了生命而產生恐懼,傷感。對某些人來說,死亡可能是他們的一種解脫,而對其他人來說,死者可能是對他們在生前罪過的懲罰或報應。其實死亡既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就更應該正視此問題。
死亡,並不一定是代表終結。相反,死亡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從<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中就曾提及主角—艾迪為了救小女孩而被機動遊戲機擊中要害,但當救援隊人員到達時,艾迪已沒有了氣息。當他到了天堂後,他遇上了五個一直影響他一生的人。他在天堂裏的生活才剛開始,而這個故事說明了我們都要豁然的接受死亡,因為生命就是一種平衡,沒有什麼可怕的。
十四年前,一場發生在八仙嶺的奪命山火釀成了五死十三傷的慘劇,相信這場『八仙嶺大火』在每個香港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兩名在火場中為了保護學生而不顧自身安全的教師所體現出的捨己救人的精神對我的啟發很深,兩名老師竟然可以奮不顧身地幫助學生逃生,雖然他們最終未能全身而退,但他們這種『犧牲自己而不計較去幫助別人』的精神將會一直長存人間。他們對學生所付出的愛,相信會在人與人之間延續下去。其中的生環者張潤衡,可以說是全部生環者之中最積極面對新生活的一個。他曾面對過逾百次的麻醉手術,但他不但沒有放棄自己,還不時勉勵其他身邊的年青人,使他們明白到不應放棄人生,因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廣為人熟悉的德蘭修女雖然早於十三年前逝世,但她那種無私奉獻的愛一直長流人間。德蘭修女在生前一直與其她修女並肩作戰,她們長年累月,不辭勞苦,無私的付出,不計較回報,為全世界的人服務。無論面對臨死的病人,患有麻瘋的病人,或者是乞丐,流浪者等,她都沒有因為怕自己染上同樣的病而拒絕治療他們,亦沒有計較過任何報酬,反而盡了自己一生的力量去協助貧苦的窮人、病人、孤兒治療,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甚至興建學校供書教學。就連霍亂爆發時,她都無懼疾病的侵略,更向政府申請了用地以治療有需要的人。她那種無私、謙卑、以及那種不屈不撓的信念使她能夠盡了她畢生的時間去幫助其她人,甚至連她在九十多歲患上了心臟病之後都沒有停止她的救助精神。可惜,當年醫學科技尚未發達,她最後亦離逃死亡這個自然定律。她離開人世後留下了四千多名修女,以及十萬多名義工,數以百計的慈善機構,而這些人都一直把德蘭修女這種無私的愛傳揚開去。但可悲的是,她的離去,絕對是全球人類的損失。試問還有多少個人能無條件地去愛其他人呢?
今年年初,一位在受萬人敬仰的教育界人士—司徒華先生因患上末期肺癌而逝世,這無疑是中國以及香港的一大損失。華叔生前一直都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他成立了支聯會、教協會、香港民主同盟會以及民主黨,不斷為教師爭取權益。華叔除了為本地教育界效力外,他還為六四民運事件平反。每年六月四日,他都會舉着標語:『平反六四,革命尚未成功,建立民主,同志仍需努力。』遊行爭取平反六四。當他得知自己患上了第四期肺癌之後,他的抵抗力大幅下降,他知道如果到人流密集的地方遊行會增加他患上其他疾病的機會,但他並沒有以此為缺席平反六四遊行的藉口,反而冒着大風大雨參加今年的遊行,可見他的愛國精神是這樣的深切。他的種種行為目的只是想讓中國人明白到當發展經濟的同時,亦要顧及民主發展。他這種行為都令到更多人去懂得反思是否應為自己的權利取回一個公道。以上種種都充分表現出他的愛人民精神。
以上各類人士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敬重。無論是華叔的愛國精神,德蘭修女對貧苦民眾無私奉獻的愛,抑或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都充分表現了他們的關愛精神。而他們的愛亦將會長流在人間,陪着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