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photo

2011年全香港中學生『生死教育』徵文比賽 作品一覽

» 觀看其他級別作品
» 觀看中五其他作品

登記編號: 50080

參賽者編號: 274

級別: 中五

參賽者: 吳漢超

就讀學校: 聖文德書院

題目:生與死,勇氣

「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聽見日本福島核事故中,為了阻止幅射擴散而不顧生命的無名英雄事跡,各種情景在我腦海一一迴盪著。「為國家,為人民,一死又有何懼怕!」這種不畏死的精神,熟識卻又陌生。
我的爺爺是退伍軍人,曾經參與過抗日戰爭,更於戰爭中失去了右臂。對於曾經夜夜枕戈待旦、飽受戰爭洗滌的他而言,死亡只是「砰」的一聲巨響,為了家人、國家,一死又何妨?自小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對於死亡,亦曾經有相似的體會。「生又何歡?死又何懼?」不怕死的精神,我很熟悉。
   福島五十死士感動了世界,他們勇敢付出生命的行為,保護了日本民眾,更獲得所有人的尊敬。他們的勇氣,人人有目共睹。「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反正人終須一死,最重要是死得有價值,能夠重於泰山。死亡,一點也不可怕。不怕死的人,被稱之為勇士;怕死的人,被稱之為懦夫。貪生怕死者,向來也不受歌頌。
   死亡,需要勇氣。生存,更加需要勇氣。這次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數很低,全球都在讚揚日本的災難應變措施好,人民秩序井然。同樣值得歌頌的,還有勇氣。在地震發生、核射危機、家破人亡、悲鳴不絕的人間煉獄中,身負傷患、完全看不見未來的希望,他們仍然有勇氣生存下來,在絕望的黑暗中前行,冀望曙光的出現。
    日本的自殺率向來高企,人數更連續十年超過三萬,亦即是平均每天有超過八十人自殺。然而,在日本地震發生後十天,只有八宗自殺事件發生。是否災難反而激發了他們生存的勇氣?
    在二零零八年,香港的自殺人數是九百七十人。而我的爺爺,是其中之一。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死亡對爺爺來說是如此的簡單。我的家境貧窮,而爺爺發現自己染上惡疾,早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他不想成為我們的負擔。「為了家人,一死又何妨?」在我驚聞惡耗的一刻,他說過的話,在我腦海浮現。「生又何歡?死又何懼?」曾經烙印於我心的名言,敢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忽然變得很陌生。
    死亡帶給我們的只是剎那間的痛楚,但帶給親人朋友的,卻是永不磨滅的傷痕。至親離世的傷痛,宛如附骨之蛆,無時無刻地折磨著他們。在我爺爺離世後的兩年,父親一直深感內疚,責怪自己沒有一早發奮圖強,害死爺爺。直到去年才能夠走出陰霾,回復正常。但我們都清楚明白,傷疤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貪生怕死」與敢於犧牲同樣值得尊敬,無論生或死,都不是一己之事,一個輕率的決定,只會將他人捲入悲傷、絕望的旋渦,久久不能自拔。不畏死,更要不畏生,才是真正的勇敢。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數之不盡的煩惱,事業、愛情、疾病會一直籠罩著我們,揮之不去。肩上擔子亦會愈來愈重,但即使壓得我們腰都彎下,亦要永不言敗。日本的地震如同當頭棒喝,警醒生命的珍貴,日本人的勇氣,正正就是我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