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香港中學生『生死教育』徵文比賽 作品一覽
登記編號: 50001
參賽者編號: 1
級別: 中五
參賽者: 張曉民
就讀學校: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不怕死,不找死
人不需要怕死。
我父親經常對我說,人生就好比賽馬,有的馬是跑長途的;自然有的馬是跑短途的;有的馬跑得快;自然有的馬跑得慢。但有一點相同的是,牠們總有一天都會跑完自己的旅程,從哪裏來就從哪裏去。
我記得以前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是誰我已經忘記了,但其中幾句我卻深深銘記: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它說白了就是講自然世界賦給予人形體,用生活來使人勞動,用歲月來做人年老,用死亡來使人永遠休息。所以嘛,生死是自然的變化,無端而來自是無端而去,人必須順應自然,才能不喜不懼,生死如一。
有一回,孔子的一個學生問他, “老師,老師,您可以給我講講死亡是怎樣一回事嗎?”孔子聽了後,就板起臉地回答: “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說,你活明白了嗎?你知道這輩子該做甚麼事了嗎?讓沒弄明白吧?那就好好活著,先不管死的事。
所以我認為死後到底是怎樣一回事,那是大自然和上帝的問題,用不著耗心思去思索。死亡未來的時候,人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盡己所能,多做些利己益群的事情。死亡到來的時候,人最重要的是不慌張,處之泰然地去面對。
試想一下這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上班工作了一整天,晚上回家洗澡後,自是呼嚕大睡。所以說,死亡並不可怕,它好比仲夏的涼夜,使一生勞累的人永遠安眠。
那可能有人會說,已然死亡是這麼個樂事,那人生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我死了算,甚麼都不管了。
我認為,那種態度叫找死,與不怕死的泰然隔著一層天。不怕死的意思是無懼生活中的任何挑戰,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做到生時無悔,死時無憾,那才叫勇敢!我們社會上有許多人,當他們面對困難的時候,稍有挫折便自我了結,以死亡來逃避問題,那樣的人生是懦弱的,沒有意義的!
或許有人還會說,我既不找死,也不怕死,但我死後,身邊的人會為我傷心,那怎麼辦?
因此,我認為人有的時候是需要學懂如何放手。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等三個月前,我的外婆去世了。當時我是特別傷心,好像心裏忽然少了甚麼似的,總覺得空蕩蕩的。望著外婆的遺體,我當時並沒有像母親那樣痛哭,因為我認為起碼她是壽終而正寢的,對比起病疼折磨的日子,死亡對她來說,未必是一種痛苦的事,反而是一種解脫,一種卸去形骸枷鎖,御風而去的自在。
雖然我的外婆逝去了,但我總覺得她好似還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生活著。她形骸逝去了,但愛卻在我心中活下來了。
最近我總會偶爾想起我的外婆,那不是哀念的痛思,那是回憶在溫暖的春天,暖暖的陽光烘著我綠色的小棉襖,肥嘟嘟的小手不停向空中抓爬,好似要求甚麼似的,遠處朦朧的外婆高呼地向我走來,她滿臉笑意。
那是可愛的外婆,那是真摯的愛。
我想,人的生命,生死有時序。自己即逝的時候,要懂得安心而無懼,親人逝去的時候,要學會放手而自在。
人世間有些事情就好比天上的月彎兒,即使再彎也勾不佳飄逝的雲朵,更好比那泊岸的船兒,總不能永不離開。追懷, 追懷,也逃不過最終要置身事外。
功者勞而知者憂,愈是感情豐富,愈是依依不捨,徒傷悲的最終還是自己。而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懂得放手開懷的人,心情就好像是一條沒有繫住的空船,
在水面上搖呀搖的自由自在。
我想,人的形骸始終是會破滅的,但大愛卻是不死的。德蘭修女逝世多年,但她留給世人的關懷之愛卻存在世上每一位好施之人的心中;耶穌基督作古千載,但她教導世人的仁愛之心卻不朽地存在在每一位教眾心中…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薪盡火不盡,骸亡愛不亡’了。
人不需要怕死。
我父親經常對我說,人生就好比賽馬,有的馬是跑長途的;自然有的馬是跑短途的;有的馬跑得快;自然有的馬跑得慢。但有一點相同的是,牠們總有一天都會跑完自己的旅程,從哪裏來就從哪裏去。
我記得以前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是誰我已經忘記了,但其中幾句我卻深深銘記: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它說白了就是講自然世界賦給予人形體,用生活來使人勞動,用歲月來做人年老,用死亡來使人永遠休息。所以嘛,生死是自然的變化,無端而來自是無端而去,人必須順應自然,才能不喜不懼,生死如一。
有一回,孔子的一個學生問他, “老師,老師,您可以給我講講死亡是怎樣一回事嗎?”孔子聽了後,就板起臉地回答: “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說,你活明白了嗎?你知道這輩子該做甚麼事了嗎?讓沒弄明白吧?那就好好活著,先不管死的事。
所以我認為死後到底是怎樣一回事,那是大自然和上帝的問題,用不著耗心思去思索。死亡未來的時候,人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盡己所能,多做些利己益群的事情。死亡到來的時候,人最重要的是不慌張,處之泰然地去面對。
試想一下這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上班工作了一整天,晚上回家洗澡後,自是呼嚕大睡。所以說,死亡並不可怕,它好比仲夏的涼夜,使一生勞累的人永遠安眠。
那可能有人會說,已然死亡是這麼個樂事,那人生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我死了算,甚麼都不管了。
我認為,那種態度叫找死,與不怕死的泰然隔著一層天。不怕死的意思是無懼生活中的任何挑戰,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做到生時無悔,死時無憾,那才叫勇敢!我們社會上有許多人,當他們面對困難的時候,稍有挫折便自我了結,以死亡來逃避問題,那樣的人生是懦弱的,沒有意義的!
或許有人還會說,我既不找死,也不怕死,但我死後,身邊的人會為我傷心,那怎麼辦?
因此,我認為人有的時候是需要學懂如何放手。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等三個月前,我的外婆去世了。當時我是特別傷心,好像心裏忽然少了甚麼似的,總覺得空蕩蕩的。望著外婆的遺體,我當時並沒有像母親那樣痛哭,因為我認為起碼她是壽終而正寢的,對比起病疼折磨的日子,死亡對她來說,未必是一種痛苦的事,反而是一種解脫,一種卸去形骸枷鎖,御風而去的自在。
雖然我的外婆逝去了,但我總覺得她好似還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生活著。她形骸逝去了,但愛卻在我心中活下來了。
最近我總會偶爾想起我的外婆,那不是哀念的痛思,那是回憶在溫暖的春天,暖暖的陽光烘著我綠色的小棉襖,肥嘟嘟的小手不停向空中抓爬,好似要求甚麼似的,遠處朦朧的外婆高呼地向我走來,她滿臉笑意。
那是可愛的外婆,那是真摯的愛。
我想,人的生命,生死有時序。自己即逝的時候,要懂得安心而無懼,親人逝去的時候,要學會放手而自在。
人世間有些事情就好比天上的月彎兒,即使再彎也勾不佳飄逝的雲朵,更好比那泊岸的船兒,總不能永不離開。追懷, 追懷,也逃不過最終要置身事外。
功者勞而知者憂,愈是感情豐富,愈是依依不捨,徒傷悲的最終還是自己。而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懂得放手開懷的人,心情就好像是一條沒有繫住的空船,
在水面上搖呀搖的自由自在。
我想,人的形骸始終是會破滅的,但大愛卻是不死的。德蘭修女逝世多年,但她留給世人的關懷之愛卻存在世上每一位好施之人的心中;耶穌基督作古千載,但她教導世人的仁愛之心卻不朽地存在在每一位教眾心中…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薪盡火不盡,骸亡愛不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