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photo

生之尊貴與死之莊嚴

(曾刊於海外校園雜誌1995年10月第十三期)

吳宗文牧師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堂主任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基督教對生死之看法,不是「未知生,焉知死」,也不是「未知死,焉知生」,乃是強調知道人的「何去何從」。因為惟有知道人是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現實人生才可以定位。是故,若要解決生死之奧秘,知道生命之來源與去處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生命從哪裡來的問題,基督教認為生命是上帝所創造的,人之所以與其他受造物有別,不只像孟子所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只是「德性」之區別──而是因為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與樣式所創造,並在其屬於塵土之軀体上吹了一口靈氣(創世紀1:26;2:7)。簡單來說,人與萬物最大之差別,在於人是具有「靈性」的。這種靈性就是人像上帝的地方,也是人能與上帝溝通的心靈空間與精神能力。生命既從上帝而來,且被賦予信仰活動能力,人的生命本質便具有神聖意義,如此,人的尊嚴與價值也就被確立起來了。

       但當人誤用自由意志,「無知(道德上未經判別)的心就昏暗(被污染)了」(羅馬書1:21),生命也因此下墮,陷溺於罪業的困局中。人身陷困局中,受著裡外的牽誘,便易於傾向犯罪,愈犯罪便愈泥足深陷,其本具向上帝溝通之能力也愈減少,心靈的信仰空間便向上帝關閉起來。缺少這種溝通能力與心靈空間,人的生命也就與其神聖根源脫節,如此,生命的尊嚴與價值也變得飄泊無根了,人就「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猶大書10節),無有分別。

        對於生命往哪裡去的問題,基督教認為人既在現實經驗中有善惡之分(羅馬書七章),人便得於現世生活中選擇其信仰價值與道德取向,通過實踐,淨化自己生命。不然,便要在歷史終局「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示錄20:12),經過判別,才得以進到永恆。人不是通過「輪迴轉世、頓悟涅槃」,「反璞歸真、匯入自然」,或是「留芳百世、永垂不朽」等方式進到永恆,而是藉著信仰,並通過生命實踐與歷史淨化,人方能從現實世界進到永恆世界。基督教這種對人生終極問題的看法,事實上肯定了人有個体靈魂的存在。由於每個靈魂只來世間活一次的緣故,人對現世生活便具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在這方面,似乎只有新儒家的「憂患意識」才可與之比擬。

       最後,面對死亡,基督教強調以信心與盼望兩種精神態度對待之。死亡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局限,是人生焦慮的源頭,無論人接受與否,它還是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真實存在。但因著信心與盼望,人的心靈就開拓了一個新的空間,精神也提昇到新的境界,死亡的虛無與局限,也因此被克服與超越了。上帝在未來時間向度中所應許的新事物,是需要憑著信心來接納的;而耶穌基督在歷史中的復活,成為人類信心的憑據,以至人能盼望上帝在歷史的末端,賜予新生與更新宇宙。

        人若要活得尊貴,死得莊嚴,就必須為生命定位。因此,人若得知生命的何去何從 ──認識生命本具神性(神的形像與樣式)且至終要面對永恆 ── 則天地位焉,人生亦位焉矣!

 
19941113日晚上,「道之交輝──中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對話研討會」,假哈佛大學東亞系燕京圖書館禮拜堂舉行,第一場聚會討論「生死問題」,本文乃會中一篇回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