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photo

当死亡发生在身边 - 谈香港人对死亡的看法

周惠贤博士
宗教教育中心研究主任

I. 香港人如何看待死亡现象

1. 忌讳直接谈「 死亡 」

中国人向来认为长寿是福,而死亡则是不吉利的事情。

为免直接说「死」,人们于是想出许多不同的字词来代表死亡。

佛家:「归西」、「圆寂」

道教:「羽化登天」、「仙逝」

基督教:「主怀安息」、「魂归天国」等语来代表死亡。
 

民间信仰:「见阎王」

2. 自杀视为解决问题的行为

根据97后,香港人的自杀率每10万人17.2,超过全球平均率10万分之14.5,居全球之冠。

3. 专业医疗技术与死亡

在现代高度分工的社会,死亡是个专业分科的连串机械运作。

传统社会中,疾病死亡均与人情网络相连。将逝的人在家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葬礼亦贴近家居邻里。

现代社会把衰老与病亡,收入一个个理性化的程序之中──老人院、疗养院、小区中心、警局、医院、殡仪馆……病变有医疗专业处理、悲痛有心理辅导化解、殓葬有多元化的殡仪套餐,整个过程都可以用金钱换来有效率的服务。

4. 传媒与死亡描述

死亡的面目,却以超乎真实的大特写呈现于媒体之中。

例如:交通意外身首异处的可怕图像、自杀杀人的乖癖奇案、天灾人祸引起的震憾画面,变成商品,出现于屏幕、报章头条。

直击死亡的传媒影像,会不会是现代社会压抑死亡的心理补偿呢?

5. 香港思考死亡现象的转折点

「沙士」 作为重新思考死亡的 「里程卑」

「沙士」 :令香港人从一个死亡的「观众」 「消费者」作为「思考主体」,重新经验面对死亡的逼近性、自己认识死亡,以及重新思考自己要怎样的生活下去、怎样对待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

II. 香港近年中小学推动生命教育的情况

1. 1996年: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在校内推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2. 1999年: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推行为期两年的「优质生命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伦理教育

3. 2000年:宗教教育中心进行中小生命教育的研究
 2004年:推出中学生命生育课程《生命是一棵杂果树》
 2004年:推出小学生命生育课程《成长列车》

4. 2006年:生命天使教育中心推出《生命教育教材套 》

5. 贐明会

III. 在香港推动生命教育的困难

1. 反智 vs 深入反省

每天在社会发生的人与事,都以猎奇的心态看待,事件的主角往往是偷窥的对象,剧情发展的表现者,而非被真正关怀的对象。

社会发生的人与事所内蕴的人文价值(尊严、照顾弱势社群、生命质素)很少成为我们的思考课题。

2. 娱乐课题 vs 人生价值课题

为了剧集的号召力,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你最信的人是出卖你的人。着重人性的黑暗面,而非呈现人性美善面。有原则、忠厚、认真的人是来糟质折磨,娱乐大众。人性美善面、生存价值不是一个认真深思的课题,只是一个娱乐课题。

3. 追求满足基本生存 vs 个人心灵质素提升

现代社会是竞争大群、要求高。由学校过渡到工作是一个漫长、个人挣扎的一个过程。要为了入大学、取得知识、觅得工作而拼搏。

为了争加竞争、效率,「走快捷方式」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技俩,是满足马斯劳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最低的几层

IV. 中国宗教(道教)及基督教对死亡的看法及其疗效仪式

1. 道教的死亡的看法

道教的死亡观吸纳了儒家、佛教、民间宗教的信仰,认为人有「魂」和「魄」。

「魄」:入土为安;「魂」按人生前的际遇,可为分四处去向:

立功、立德:升仙

按血脉相传:成为祖灵一般贩夫走卒会魂飞魄散,成为孤魂,沈沦冥界。

非寿终正寝,成为冤魂恶鬼。

若成为仙人或祖灵,其子孙及家庭事业会得到庇佑。若成为孤魂恶鬼,会回阳间色害子孙,是家庭、疾病、灾祸的源头。

所以,亡者没有离开生者的生活空间、际遇。亡者的牌位和坟墓是亡者依附的象征,是须受到保护和尊敬。

道教的丧礼是以「家族」为单位,认为后人对先人至孝的表现是炼度先人,令先人脱离冥界之苦,早日炼成「仙」。当亡灵得到安慰,生者亦可得到安全感。

2. 基督教的看法:

保罗相信耶稣战胜死亡而复活,人可以透过基督教信仰,改变与死亡的关系。死亡只是脱离罪、肉体的捆绑(罗6:7),死亡只是进入了另一种「睡了」状态,他们还会醒来。

当基督第二次再来时,他们会与主相遇,进入更美好的生命,在上帝身边永享福乐。因此,基督教相信只有「睡了」的信徒,没有「死了」的信徒。因着基督教相信「死亡」只是进入一个更美好的天地,因此基督教为死者办丧事时不会太悲伤。

倘若死者的家属亦是信徒的话,他们相信将来亦会与先人在上帝怀中相遇。因此死者的家属及参加丧葬礼仪的人都比较冷静

V. 总结

基于道教重视人的身体与灵魂,相信人的终极归宿是成仙。若是修成正果的人,身体可以不死,升天成仙。因此道教仙法鼓励信徒在有生之年日,遵经守戒、积善行德来修炼自己、净化自己,来达至不死、羽化成仙的最终境界。基督教因为重灵魂轻视身体,使基督徒面对死亡时,就像是面对一个「门坎」。当基督徒跨过这个门坎之后,就进入真正崭新、喜乐、永恒的生命。因此生命的意义就是个体在有限生存的时空里,恢复对上帝的记忆,并且回转归向上帝才能认识上帝。

 

 

参考数据 :

1. Bregman, Lucy. Death in the Midst of Life: Perspectives on Death from Christianity and Depth Psychology. MI.: Baker Book House, 1992.
2. Hoffacker, Charle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Preaching at Funerals. Cambridge: Mass.: Cowley Publications, 2002.
3. 周惠贤、杨国强:《香港的生命教育》。香港:宗教教育中心,2002。
4. 马杰伟:〈死亡的气息 〉http://www.com.cuhk.edu.hk/project/ericsite/smell_of_death.html
5. 郑之灏:〈青少年次文化与潮流 〉 http://www.hkcss.org.hk/cy/3A-2.pdf
6. 〈香港媒介的反智文化〉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20315_76_17701.html